差异定价侵害消费者吗?一纸禁令保护消费者吗?
中秋假期将至,出游提上日程,保护旅游者权益的新规定准备实施,同时一个刺耳的词汇再次被提及。
「大数据杀熟」的说法也不新鲜,就是互联网商家平台对用户差异定价。差异定价侵害消费者了吗?禁令能奏效吗?我们慢慢讲。
1
「杀」这个词听起来就很刺耳,你再细琢磨一下,甚至非常血腥。
「杀」「宰」都是暴力词汇,经常被用来描述无良奸商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媒体和消费者们也乐于使用这种描述,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仿佛看清了商人的丑恶嘴脸。这种比喻式的描述是有误导性的,从情绪上就放大了矛盾,可是商家毕竟只是在做买卖,消费者也没有被胁迫。
买卖的过程就是交换双方在价格上达成共识的过程。除去一些其他的心理需求,比如有钱人想花高价显示身份,买卖双方的目的很明确。买方希望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能免费最好了;卖方希望同样的商品和服务能够卖出更高的价钱。
消费者出价能力不一样,商家的「出货」能力也不一样,这个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只能从真实行动中去判断。
行动的结果就是,某个很不愿意花钱的买家和某个很不愿意降价的卖家达成一个价格共识;更不愿意花钱的买家和更不愿意降价的卖家被淘汰出市场;而更慷慨一些的其他买家和卖家则显然会接受这个价格;决定价格的这两个人分别叫做边际买家和边际卖家,这个价格也就是所谓的市场价格。
以上是一个简化版的价格形成过程,可能有点绕,建议多看几遍琢磨琢磨。讲这个价格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任何商品都不存在一个客观可度量的价值,也没有一个「本来应该是」的价格。价格是由人的选择决定的,而人的选择是由个人的价值判断决定的。
2
真实的世界当然复杂得多,但是基本原理是有效的,买家总是想少花钱,而卖家要想获取更大的利润就需要合适的定价策略。所谓差异定价(就不用杀熟这个说法了)只是一种定价策略而已,太常见了。
微软的Windows系统一般都有多个版本,什么家庭版、专业版、旗舰版、企业版、标准版、核心版之类的。用过的都知道,功能其实大同小异,不同版本只是为了找到不同的用户群体,根据这个群体普遍的付费能力和意愿来定价,以抓取更多的用户,获取更大的利润。
新用户免费或者新用户立减也是一种差异定价,都能理解,我没见过哪个老用户对此有什么意见。
现实的复杂还在于,商家往往需要随机应变,不断调整定价策略,这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明显。降价也好,促销也好,都是定价策略的调整,最后真正有效的永远是买家为此花进去的钱。那个所谓的「原价」只是一个参考,是为了促使买家购买。再次复习一下这句话,任何商品都没有一个「本来应该是」的价格。
3
禁止商家「大数据杀熟」,发现之后罚款、赔偿,有用吗?
根据前面的分析,定价策略调整无非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禁令说白了就是给商家活动设了一个限,商家不能根据需要自由定价,利润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某些商家恰好徘徊在倒闭边缘,那么这一纸禁令就是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毫无疑问,这样的商家一定存在,而且很多。
如果没有倒闭,那么商家还是有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堵住了这条路,我另辟蹊径。于是又进入那条经典路径,想获得跟之前一样的利润,不能靠定价策略获取更多收入,那剩下一条路就是降低成本了,直白一点说,产品质量下降,这时候受到损失的还是消费者。
抛开上面的分析,要想监控所有商家,以了解他们是否采取了价格歧视,这个执行成本是很高的。就算无视成本强推,必然导致大量商家退出市场,供应减少,价格还是上升。这里还没有提到权力寻租。
无论怎么分析,都没有看出来这个为保护消费者推出的禁令哪里能保护到消费者。
4
前面都是一些功利分析,禁令最终伤害的是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还没有谈过权利的问题。
权利对消费者来说就是自由选择买或者不买,以及自由出价;对商家来说就是自由选择卖或者不卖,以及自由定价。
商家有权决定自己的商品如何定价,这个价格卖给这些人,另一个价格卖给另一些人,这应该是人世间最基本的常识之一了。只是这么多年在学校和媒体的洗礼下,商家在人们心中仿佛成了需要时刻警惕的敌人,对待敌人,就不用考虑他的权利,他能有什么权利,不害我就不错了。
于是网约车规格是可以被别人划定的,司机不能是外地的,口罩稍微卖贵一点是可以随便打砸的,今天旅游平台如何定价是不能自己决定的。人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就这样被践踏。
而对这些或明或暗的限制大声叫好,一方面是认识不到其危害,另一方面,已经丢掉了做人最基本的是非观。